青海塔尔寺
塔尔寺:
我国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其余五寺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是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亦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塔尔寺藏语中叫“拱本”就是10万佛像的意思。
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气温寒冷才可保存,一年一换,做工复杂,非常美丽。“堆绣”是类似唐卡一样的藏传佛教的织绣品菩萨画像,织工非常复杂,富有立体感,可惜其工艺已经失传了!
塔尔寺由于位置邻近西宁,交通方便,参观人流量较大,嘈杂的人群为这黄教圣地增添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由于寺院内不许拍照,只能尽量选择一些躲避游客的外观景物照片了。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建筑外观。
其建筑风格有汉族的影子,这是唐朝的吐蕃和亲:文成公主进藏,汉族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被大量吸收的结果。
途经藏区才知道与其建筑有关的一些知识:由于高原寒冷,寺院的窗户只是固定的装饰,不能打开,其旁边的深棕色的部分是空墙,用当地产的一种草压制、加工而成,起到透气、保温的作用!
西藏的的传统建筑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别具一格!美丽、壮观、神奇!
任何经典的建筑,都会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宗教建筑也是如此,西藏地处高原、雪山,民族粗狂、豪放!再看看这里的庙宇:崇尚开敞!热情大方!特定的颜色和粗糙的石材墙面更显现出外形庄严、宏伟!
西藏的寺院(喇嘛庙)的建筑,大都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宇宙观。任何宗教的建筑,其最高的构思设计,也是为了达到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整统一目的,给信徒们以宗教的神圣感与崇高感。
这是寺院局部细致的效果:庙宇维护,翻新的痕迹清晰可见。
在佛教理论中,生命“无常”!对于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生命的交替、生死的轮回是非常自然的事,所以宗教(佛教)的建筑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去选择坚固的“材料”去对抗“时间”、对抗“死亡”去追求“永恒”!而是大开门庭,普度众生。而是将信徒生死轮回、活佛转世!这其中传承的不仅仅是宗教香火,还有一种责任!庙宇建筑的不断翻新与维护、材料的保养与更替,这一切都是信徒必须的责任、是顺应自然。这“无常”的反复交替才是真正的“永恒”!
我认为这是藏族宗教建筑的灵魂所在,其隐喻的内涵是其教义载体的延伸。透过建筑本身,可以感悟到藏文化对生命价值的观念与体现以及藏族的民族精神生命的寄托..........
塔尔寺中遇到的藏民大妈。
当遇到年级如此幼小的小僧人,手中还拿着学习的用品!不知道应该是震撼还是感叹,对宗教的无比真诚和敬仰才会产生崇高感,有了“崇高”才会有“献身”吧。
此时许多说不出的感受涌向心头,瞬间经历了一场心灵的过程:惊异、感慨、醒悟、宽容、平静........
塔尔寺景区内中有一些居民,漫步在不知名的巷道中,看见许多造型精美的建筑,听说这户是僧人。看这居家大门的装饰,做工细致、非常精美!其汉族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工程技术的运用非常明显。
活佛的家门口,路过着一个喇嘛。
藏传佛教的僧人与内地僧人有一些区别: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私有财产),穿的是红袍(露右肩);可以随便穿鞋子;念经时僧人们对面而坐;最关键是可以喝酒吃肉!在西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是必须的选择,否则,身体没有热量,就会冻死!
历史记载: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与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是经过了多场生死的较量才获得了今天的地位。这就体现了,佛教(包括任何宗教)在传播时,在其为生存、发展斗争的残酷过程中,教义、教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都会出现一定的让步和妥协(现在藏族佛教中的:使用转经筒、刻石头经文、置放玛尼堆、供奉酥油花、插五彩经幡等都是苯教的遗俗)。这都说明了宗教也是具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妥协性。
这次塔尔寺的旅游考察,得到了两件宝贝!这是一柄镶满珠宝的藏刀:
这把藏刀本身的钢口暂且不说,只看材料:其手柄是牛角,吊坠为虎骨、两侧是藏银和天珠;银质刀鞘扎口、鞘身镶满了西藏特产绿松石、玛瑙石、天眼石及藏银法器“金刚杵”,中间镶有豹皮;藏刀的装饰吊带为牛皮缝边的“藏族绣锦”、藏银虎头纹样环扣的中间为“铜镀金”装饰纹样、上面镶一颗红色玛瑙石、牦牛皮卡扣与双向虎头纹银器连接,其工艺非常复杂!绝对是藏族密器的上等精品!据说中间的豹皮和虎骨为尼泊尔进口、刀鞘部分在尼泊尔加工生产的,在我国绝对是禁品。
这幅“唐卡”是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在牛皮上绘制而成的。是商店里购买的,价格不算太贵,其画工一般,为藏画中的“商品画”。
这是第二个宝贝!真是有缘啊!这幅藏画“唐卡”可是不同!真是机缘巧合,全是缘分,过程不能说........
这幅藏画唐卡是画在当地产的一块老麻布上面的,年代较为久远。这是画面的局部特写。
从这局部特写的大量的线描中,可看出其风格与众不同,造型准确、线条自由奔放、变化多端;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对比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翠绿色的背景在大面积的线条衬托下显得装饰味很强。
从画面分析,这应该是一幅“新勉派”中青海画风的绘画作品。
“勉唐画派绘画呈现出更为纯粹的本土画风和更明显的变通意识,民族特色亦更为强烈。在构图上,勉唐画派绘画中尊大像尺度稍枣核描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加以多样的变化。17世纪以后出现的黑唐、金唐及赤唐尤能体现出该派线条的无穷魅力。”
——载自新浪佛学 > 唐卡佛像绘画艺术
“塔尔寺18世纪以前的作品主要承袭札什伦布寺风格,唐卡主要是新勉派。......其中最著名有塔尔寺附近和热贡地区,青海唐卡主要特色是背景喜欢用翠绿色,常画有青海湖,莲花座像牡丹花,大量使用金线勾勒。”
——载自嘉央扎西
藏画艺术:
藏族是除了汉族之外的,保存文物古迹、历史文献最丰富的民族。
藏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阿里地区象雄日土的岩雕画开始,即可标志藏画艺术的雏形。据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历史记载:苯教祖师在传播教理时,将从前杀生祭祀的习俗,更改成为用动物图形代替血肉的供施。此可作为古代藏族绘画的开始。
古时西藏的本土宗教是“苯教”,所用的文字为“象雄”文。松赞干布时期统一的吐蕃王朝组建了军队、制定了法律、创立了藏文,迎娶了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吸收了先进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了汉族的建筑和绘画。与此同时,佛教也开始传入西藏。为了能够使佛教永久扎根,统治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全面促使了藏民思想和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此时的藏族佛画艺术在吸收汉、尼绘画的基础上,结合了“苯教”艺术特点,创立了一种崭新的藏画艺术风格用来宣传佛教,迎合了广大藏民的心理,终于使嗜杀好恶的藏族人弃恶杨善,信仰了佛教。
藏族绘画艺术在历经佛教的前宏期和后宏期的发展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完美,佛教本身各种教派的形成和竞争也促使了藏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绘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