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向哈萨克的各位有识者虚心学习,以弥补我知识上的盲点。我渴望各位吧友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古老的、民间的、传统的哈萨克艺术资料或照片。
如果有问题交流,希望我们:心态要平和、思路要清晰、阐述需要出处、论点要有证据,这样我们才有对话的基本条件。否则容易引起误解和分歧!谢谢。
rehemait
一、关于宗教:
哈萨克萨满教的遗存
引用哈萨克吧 francis0999 (20楼)
tangir是萨满教的神吧 我们那有些老人使用 但有些宗教人士建议废除 因为有悖ysl信仰 而且哈萨克斯坦
曾做过专题报道 就是asyl aran 批评这种萨满教残余。
我:
不同意!
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哈萨克的民俗和禁忌都是和传统生活、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时间并不长,在哈萨克汗国成立之前的各个祖部,长期信奉
着古老而原始的萨满教(拜火教),后来部分部落短时期信仰过景较和佛教,这是一段很长久的哈萨克民族的
历史。不可否认!
更何况哈萨克古老的萨满遗存(也是一种文化),能延续至今,本身就显示出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具有极其强
大的生命力。这古老的萨满遗存,隐喻地向我们传递着祖先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念认识,传递着他们的生活、
思想、情感、信仰和爱.........
二、关于绘画:
哈萨克是一个游牧民族,又是信仰伊斯兰教,对绘画的限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认为哈萨克的民族绘画不
可能高度发达。目前我所看到的哈萨克斯坦的油画是受俄罗斯影响的西方人的东西!体现不了哈萨克的民族特
征和民族性。我看到的仅仅是用油画颜料进行简单直接的描绘,不深刻,最重要的是绘画风格上没有自己民族
的造型特点和造型特色,更没有独到的表现手法,这是最可惜的!如果哈萨克族的绘画能从其古老传统的民族
造型上发展而来(比如岩画和传统图案),那么一定是带有一股强烈的异域之风的。
因此,从现在开始,致力于哈萨克民族的绘画研究,挖掘其民族最可贵的内涵(例如阿肯口头传唱、民间传
说、哈萨克民歌等等),努力寻找她的造型手法和审美习惯,尽最大可能将哈萨克的民族绘画向前推进,独秀
于世界民族之林。
太好了!!!这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哈萨克的油画最好的!作者大量运用了哈萨克传统图案,从内容到形式上体
现了哈萨克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民族性,绘画主题上也体现了历史和民俗内容,带有一股强烈的异域之风。
太好了,向吐苏富汗.鲁胡凡老师学习!
你父亲画的三百多张油画?!一定是个专业画家!向他学习。
有一点你误解了,画家的心灵都是非常细腻的,这和绘画风格的细腻与抽象无关。绘画风格是画家对生活与现
实的理解与认识的表现,可以是适静的、细腻的、甜美的、传统的;也可以是激烈的、粗犷的、意向的、叛逆
的。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等多口味的。
总之,评价艺术品的高低,不仅要有个人风格的判定,还要有绘画技法的表现力,更需要有对现实生活价值观
(文化内涵)的表现。不能仅仅依靠自己个人的喜好与口味作为标准,这样难免会出现偏薄。
我目前正在致力于哈萨克艺术的搜集整理,想要区别于一般书上的简单介绍,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需要
哈萨克古代的(最好是哈萨克汗国时代左右的或更早)服饰资料、建筑资料、绘画资料(不含图案)、考古资
料及壁画资料。
例如:岩画资料目前只能证实新疆境内的岩画和草原石人等都是突厥人的艺术,众所周知突厥和哈萨克有族源
关系。但是,突厥之后裂变、生成了许多的民族,因此岩画和草原石人就不能说其就只是哈萨克民族的古代艺
术产物。这是需要证据的,学术也要符合规范。同样,服装也是如此.........
三、关于服饰:
民族服装是受其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禁忌和历史渊源的影响!是其生活的表现。
我们现在看到的哈萨克传统服装,最早只能追溯到照相机诞生左右年代的一些记录。例如:哈萨克的头戴羽毛
的姑娘装、新娘妆、白套绣花的阿帕装等等,不能确定其诞生的具体时代!没有确切的图片、文字记载或考古
发现。更无法知晓这些服装服饰的形成是在乌孙国时期?哈萨克汗国时期?
早期国际上流行着一种观点:游牧民族没有历史!这对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游牧民族国家的国际文
化地位打击太大,也太不公平…………
这观点确实令人生气,但是我们要找出证据!
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书面保留文化传统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是口头传唱的形式。由于伊斯兰教的特性,在
造型形式上更被禁止。目前考古界还未发现相关哈萨克古墓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其服装形成、变革,绘画造型的
形成、发展等等“文化的历史”。只是在民间图案的起源、形成、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其中的部分图案还
和柯尔克孜族等其他游牧民族出现相近及雷同………
服饰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民族音乐等等都和其民俗生活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许同为游
牧民族、又有着较近的族源关系和相同的宗教信仰,汉族历史记载西汉时期哈萨克的族源部落之一的乌孙,
“其逐水草而居、与匈奴同俗”的记载,现在的哈萨克与其相近的塔吉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
的民间风俗与生活禁忌更为相近。这是他们游牧生活特性所决定的,在相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要想明确细分
其“族性”与“艺术”的区别,的确比较困难。
艺术的产生和生活息息相关,更是离不开民俗与宗教。
例如:哈萨克民族的“还子”习俗、“尚白”习俗等,姑娘装、新娘装、甚至阿帕的头饰都非常漂亮、艳丽。
但是最美的、最被喜欢的却是白色的服装!这习俗的追根求源是与自其特定的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白色的
羊、白色的羊毛、白色的奶、白色的毡房、白色的云等等。以至于哈族人分别时,临行前的的祝福都是:祝你
一路白色。。。。。。。
四、关于文化传承:
首先向你表示感谢。本人进行过非常详细的哈萨克民俗的田野调查:据许多哈族老人讲猫头鹰的羽毛是吉祥的
象征(更有甚者,哈族中还有人将猫头鹰羽毛上的花纹形式形象近似于古兰经的文字外型)等等。真正的伊斯
兰教信仰者应该对“辟邪”的观念审慎思考的。
民族的形成过程当然是复杂和缓慢的,这是常识。但是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学术规范上需要的是证据,不能
凭口一说(建议你看看哈族女学者冯瑞的《哈萨克民族过程研究》一书)。没有证据的口头表述和争辩是苍白
无力的,更易流于肤浅和无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待文化遗产的认定也是在非常严谨的规范下通过的。其中附带包括的不仅仅有民族特性、
民俗、宗教、禁忌等文化现象的认定,还有其申遗项目历史的传承发展、文化影响力的综评、田野调查和综审
等等。需要的不仅仅是表象,更要有特性的传承和发展证据。
国际上流行着一种观点:游牧民族没有历史!这对现在哈萨克的国际文化地位打击太大,也是非常残酷的,当
然也是每一个哈萨克文化人内心无法接受的。这就需要每一个哈萨克有志青年,发愤图强,博览群书,提高知
识和素养,继承、保护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空有一腔民族自豪感是不够的。rehemait
我们所经过的哈萨克夏牧场大多由于过度地放牧,已经造成草场退化了,如果继续下去,不久的将来,这天然
牧场的资源必将枯竭。
现在国家实行的牧民定居政策,确实给哈萨克牧民带来了生活水平上的提高,使他们种草畜牧,免受一年四季
转场的辛苦和大风、暴雪、自然灾害的侵袭;又可防止无序的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破坏自然环
境的事态发生,于国于民,政府都做了一件大好事!
但是,定居生活使少数民族地区:巴里坤、木垒、吉木萨尔、阜康、昌吉、等等这样小县城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城镇化的表面上看几乎消失殆尽了!
阿勒泰自古就是盛产英雄的地方!
山高、林茂、水丰、草密,远古就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冷兵器时代令人闻风丧胆的“披发左衽、
穹庐毡帐、食肉饮酪”游牧民族的原点;更是其养精蓄锐、舔抚伤口的根据地、老窝子。
那里现在还遗留着草原游牧民族萨满教的祭祀圣地“太阳神殿”的遗址呢!
哈萨克民族题材《永生羊》这个电影我看过,是个极好的片子!!!
影片艺术化的文学性表现手法非常高超:
影片回避了当今社会与时代给哈萨克牧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用极为朴素的表现手法,倾诉着哈萨克民族千百年
来的世代交替、四季转场的游牧生活。影片没有带有丝毫的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去评价传统的游牧习俗,加上
淡淡的哈萨克传统民间歌曲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在平平淡淡的生活故事的表述中一点一点地感动着.........
哈萨克牧民在天地相融的大草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的非常的细致入微!暗含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
力。可爱的哈萨克普通牧民对生活、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的一言一行,在一幕幕朴实的生活细节中,令人在
不知不觉中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民族,爱上了这个民族。
影片使我找回了久违的“心灵宁静感”!这是心灵的洗礼。也许是人类本身对“游牧”的渴望,影片的尾声,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天地苍茫,主题歌忧伤的情调最后将观众的心灵感受推向了极致!
这是弱化的、淡化的,游牧于天际之间的哈萨克牧民渐渐融于自然,漫漫地消失在茫茫草原的尽头........
美极!
当后面两次舒缓抒情的主题曲(古老的哈萨克民歌)再唱起的时候,我不禁留下了热泪.........